禹音:打入基督教的3个月

在英国的第三个月,已然彻底被西化成“好吃懒做”的享乐性格。

上完课可以直接在门口草坪上怒睡一下午,被阳光绵软环抱的梦里充斥着青草香气和跑跳笑声,直到被狗子温热的舌头舔醒才懒洋洋起身。

课业就在眼前,交友和出游也不能耽搁。比起沉浸在书山题海里,在世界的角落游荡和探索显然更加迷人。

每晚的睡眠从在国内的5-6小时彻底变成了9小时以上。曾经以睡得少、时间利用效率高自傲的自己,突然开始感受到慢下来生活的幸福。

获得不了不被统治的行动自由,但起码要获得情绪稳定的自由。

一、今天聊聊基督教有关的话题

上个月因为写世界第二大宗教被和谐断更了,本想说再也不碰类似话题,但是在国教就是基督教、教徒占60%的英国,如果压根不提这个宗教的文化和现象,很多感受就更无从说起。

小到英国最常见的口头禅“God bless you”、“Thanks God”,大到圣诞节复活节的起源、甚至加冕仪式的礼仪和出处,都和基督教息息相关。

刚到英国之初,认识了一个国际志愿者组织FriendsInternational的成员Susan。Susan是一名40多岁的单身女性,也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。

在最人生地不熟的这一个月,Susan带我参加教堂活动结识各国朋友、带我去英国基督徒的家里感受英氏晚宴、带我去CityWalk和英语角、也带我初识了基督教会和圣经文化。

和Susan的接触,让我愈加感受到基督教徒的无私和善意。

每次活动结束,她都会载我们回家。在送独居的奶奶一并回家后,她会在老人门口等待、直到奶奶家灯光亮起再离开。

去怀特岛出行,她为所有人贴补了行程的费用,还为险些迟到的我安排妥帖晚班轮渡作为back up,一切却只是默默而没有声张。

活动中途,她会时不时过来体察我们的状态;每次纠正我的语法错误,都要再三申明这是因为想让我进步,以照顾我的情绪;开车路上偶遇步行经过的我,会特意停下来问我需不需要pick up…

我时常感慨,何德何能,能受到一个人如此温暖细腻的照顾?

不仅Susan,还有她身边留英5年的台湾女孩Tiffany、博闻强识的David、开学要给我们在家开历史课的Richard、设宴款待我们的Peter、志愿者钉子户伊朗女孩Shadi…

在和基督教徒们接触的这段日子,我接触到了如此多无私的善意和付出;一个人的善意难免让人归功于她本身的秉性和品格,但一群人的善意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们信仰之虔诚。

毕竟在他们每次付出之后,他们首先想的不是归功于自己,而是说,“这是上帝的旨意”。

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,给人了如此强大的去爱去奉献的能力?

二、在英国的第二个月,在Lexi的引荐下,我认识了Richard和Maggie,并且开始了每周五晚固定的家庭圣经学习。

Richard是一名年近古稀的英国医生,即使已经70岁,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。由于之前在中国有20年的生活经历,中文的听说读写都毫不逊色,也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,格外关注对华人群体的帮助。

他和Maggie也是在中国相遇、相知、相爱。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,但是收养了3名中国女孩。在他们家里,摆放着国内老一辈最爱的郁金香、两口海运来的雕花木大箱子、还有刻着中文版圣经「诗篇」章节的陶瓷盘。

在这个古色古香、充斥着中国特色元素的英国家庭里,我终于开始接触到基督教徒背后更深的内核。

圣经不是一本书,而是由包括「创世纪」「诗篇」「约翰福音」等等作品形成的合集。对于圣经,即使基督教徒们认为通篇都是纪实,但我却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种神话、以及人物故事合辑。

越是学习、我越无法相信圣经的真实性。新约旧约里神话般的表述表述、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纷繁的解读、以及传统福音派和我现有价值观的冲突,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疑惑。

但即使如此,我还是努力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观,以及「圣经」里各种玄妙也有趣的宗教故事。

不真实,不代表没有价值。就像红楼梦、水浒传,虽然它们都是虚构的,但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用深刻的寓意启示了无数后人。

而圣经作为对欧洲历史和文化产生最大影响的文学作品,不但直接催化了各种欧洲的战争、影响了欧洲人的人生观和道德观,更是欧洲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来源和灵感。

远的不说,无论是冬宫、卢浮宫、大英博物馆陈列的雕像油画,还是巴黎圣母院、凡尔赛宫的外观和内饰,无不充满了对圣经中神与人关系的隐喻和暗示。

圣经无疑是欧洲的文化瑰宝。旧约塑造了犹太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,新约则是摒弃了民族观念、于信徒而言是更强大的精神支柱。但凡事有两面,在为信徒提供安慰和解释的同时,我也无法忘记有些教会利用圣经控制和麻醉教徒去作恶的历史。

三、在和Richard一家以及一些华人共同学习的过程中,我感到极端传统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巨大撕裂。

作为基督教里最传统的一派福音派教徒,Richard反对同性婚姻、反对婚前性行为、反对进化论也反对一切其他的宗教;不同于其他基督教的派别允许在新时代对圣经进行新的解读,福音派不允许圣经之外的解释和补充。

在拥抱多元文化的当代年轻人看来,这些观念显而太过传统。但在Richard每次现身说法、搬出自己的人生来举例后,又很难不承认,在操行这样的一套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下,他获得了自己内心的自洽和富足。

最近,Richard辞去了已任职数十年的医院的工作,计划留出更多的时间传播福音和服侍社会。为了准备每周的传道学习,他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案;甚至在研究圣经和甲骨文的关系之时,还特意到中国的博物馆登门拜访讨要学习资料。

他的信仰,好像点亮了他的人生,让他超越庸碌的生活和自身的局限,投入到更宏大的人生命题之中。

比起基督教文化本身对人的感召,我越来越相信,是投身其中的人令人不敢置信的努力和奉献,才吸引到那些正呼唤着爱的人,一起与神同行。

比起关注圣经本身,去观察基督教徒们对圣经的理解和实践,好像反而更有趣。

四、在英国的第三个月,我参加了基督教的婚礼。在全南安最现代的教堂Above Bar Church、也是我第一次做礼拜的教堂里,见证了Jonathan和Megan的婚礼。

这一次的基督教婚礼全长一个小时,合唱、宣召祷告、朗诵经文、最后在结婚证书上签名并退场。这个流程和周末的礼拜环节几乎一样,让我在漫长的朗诵经文的环节几近恍惚。

英国的教堂分为小的Church和大的主教座堂Cathedral。平时在网上看的华丽非凡的教堂一般都是后者。在规模和气势都非凡的大教堂里,人很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和上帝的超越;但是在小教堂、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堂里,本以为会很特别的基督教婚礼好像也没有那么独特。

比起婚礼的仪式感和宗教感,更动人的显然是couple之间满满的爱意,和庄严仪式后所有人蹦蹦跳跳跑出大厅的那种真实的快乐感觉。

诚然,生命的局限性,让人在面对许多无法控制或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时,总会寻找一种超越自己的力量或智慧。这些东西不但提供给了人信念和意义,也同时满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感。

但是就像是教堂从古典变现代,仪式从繁复变简单后,我也不再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冲击感一样,当所有建构起来的外物都抽离,真正剩下的是什么?

在我看来,真挚的感情、特立独行的勇气、与人为善的品格这些东西,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。

他们凌驾于个体、凌驾于宗教,除了没办法法巧立名目自立一派,但这才是万年前传承下来的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五、突然想到前几天语言班结束,和我最爱的writing老师、来自爱尔兰的佛教徒Karen聚餐,我问她,“你为什么信仰佛教?”

这是我从开学之初、得知Karen二硕学的是佛学后就一直好奇的问题。一片几乎全是基督教徒的土壤之上,又是什么机缘让一个人主动选择去接触、了解、和信仰佛学?

她给我的回答很简单:kindness

接踵而至的是一个重磅消息。她说,我们会是她教的最后一个班级,在此之后,她即将辞去老师工作、投身公益事业,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

“不是分院帽帮巫师选择学院,而是巫师心中已经有了答案。

在我看来,Karen不是选择了她的信仰,而是选择了她未来一生的生活方式。感谢,珍重,祝福!

相关推荐

暂无评论